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 — 世界遺產名錄

景邁茶穿越千禧年的茶香饋贈

在雲南瀾滄的雲霧深處,景邁山千禧年古茶園靜守時光,孕育出普洱茶中的「香韻傳奇」-景邁茶。這片與原始森林共生的古茶園,茶樹與樟樹、蘭花交纏生長,根系深紮岩土,汲取山野靈氣,造就了茶湯中獨一無二的“森林野韻”,每一口都似飲盡雨林生機。

百年以上古茶樹芽葉肥厚,葉脈清晰如刻,茶湯金黃透亮,入口稠滑如蜜。標誌性的「景邁蘭香」驚艷四座:乾茶嗅之清雅如幽蘭初綻,熱湯蒸騰間花香漫溢,飲罷杯底仍凝香不散。隨時間沉澱,蜜香、陳香漸次綻放,香氣層次如詩如畫。

 

馬古道上的千年茶香祕境

自唐代起,景邁山以「茶祖聖地」聞名。布朗族先民在此發現野生茶樹,開創了「林間種茶、茶養山林」的智慧生態體系,古茶林與原始森林共生千年,形成「遠看是森林,近看是茶林」的奇觀。 14世紀,隨著茶馬古道的興盛,景邁山成為滇藏貿易線上重要的驛站。馬幫馱著壓製成塊的景邁普洱茶,穿越橫斷山脈的險峻峽谷,將茶香送往雪域高原乃至東南亞。青石板上的馬蹄印、古村寨裡的馬店遺跡,至今訴說著「以茶易馬,漢藏交融」的傳奇。

2013年,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其「林茶共生、人地和諧」的生態智慧震撼世界。千禧年茶林叩響世界之門,中華茶文化閃耀全球 2023年9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球首個以茶文化為主題的世界文化遺產!這標誌著景邁山千年古茶林的生態智慧與人文精神,終獲世界最高層級的認可,中華茶文化以更厚重的姿態走向國際舞台。

景邁茶的魅力

在於「先甜後活」的味覺魔法。輕啜一口,先觸到清冽的冰糖甜,轉瞬化為綿密回甘,喉韻悠長如繞林山風。雖初顯微澀,卻如點睛之筆,數秒間化作甘泉湧動,賦予茶湯鮮活的生命力。十五泡後茶味仍醇厚如初,尾水甜潤似山泉,印證其「耐泡之王」的美譽。

遵循古法的曬青工藝,鎖住茶葉活性,賦予後期轉化無限可能。豐富的茶多酚與胺基酸,讓景邁茶兼具抗氧化、降脂養胃之效,既是味覺享受,亦是養生佳品。這片凝結雨林精魂的樹葉,承載著千年茶馬古道的文明記憶,如今以醇香續寫新的傳奇,邀您共品時光醞釀的天地至味。從千禧年古寨到杯中清茗,景邁茶以香韻為筆,以山河為墨,寫著自然與人文交融的傳奇。品一口,便知何為「茶中真味,盡在景邁」。

景邁山的靈魂不僅在於茶,更在於人與自然的千禧年契約。傣族、布朗族世代守護古茶園,將採茶、製茶儀式融入歲時節慶,創造出「茶祖祭祀」「山康茶祖節」等獨特文化符號。古寨中的幹欄式建築與茶林相映成趣,在火塘邊煨的老茶罐裡,沸騰著代代相傳的生命故事。

獨特景觀生動展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

約公元10至14世紀,布朗族和傣族先民相繼遷徙於此,覓得森林中的野生茶樹群落,決定建寨定居。經過長期摸索,他們逐步認識到普洱茶樹的生產特性,發現在森林中間伐少量高大喬木栽種茶樹,形成“喬木層—茶樹層—草本層”的立體群落結構,可為茶樹創造理想的光照、溫度和濕度等生長條件,森林的自然生態系統不僅能為茶樹防止病蟲害,還能提供天然養分,從而可持續地生產出高質量的有機茶葉。古老先民探索出的這一林間開墾、林下種植技術,是我國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歷經千年保護與發展,逐漸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諧的獨特文化景觀。

獨特的古茶林保護管理體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符合世界遺產標準ⅲ和標準v,反映了傳統茶祖信仰基礎之上,將政府管理與基層自治相結合,形成獨特的古茶林保護管理體系。這一體系充分尊重了當地氣候條件、地形特徵和動植物種群,實現了對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該遺產還展現了山地環境下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人民對自然資源互補性利用的獨創傳統,而遺產構成要素中的村寨與傳統民居建築在選址、格局和建築風格方面,也體現了多元文化傳統以及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和利用。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向世界遺產委員會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表示感謝,表達中國人民對於“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喜悅和振奮。他指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體現尊重自然、保護山林的樸素生態倫理思想,蘊含因地制宜、綠色發展的傳統農耕知識體系,承載和平友好、開放包容的多民族社會治理理念,生動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